活動與評審會紀實
2021/8/31
國立臺灣大學於2007年11月啟動博物館群,至2021年已有11個學科/領域的成員館,共同推廣展示和公眾服務,十餘年來成果斐然。隨著服務層面擴大,專業需求提升,校內出現設置獨立運作之校級總博物館的呼聲;在管中閔校長的支持下,臺大總博物館(簡稱總博)自2019年啟動籌備工作。期許總博得以校級之高度,典藏、研究、展示及推廣校級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,再詮釋教研成果。
為增進各界對總博的認識,廣納多元聲音,特辦理「標誌設計徵選競賽」,優秀作品將有機會成為總博視覺識別系統(Visual Identity System, VIS)設計的重要元素。2021年6月1日至7月30日徵件期間,國立臺灣大學系統三校教職員生、校友投件相當踴躍。經初步審核,共33件作品(臺大21件、臺師大8件、臺科大4件)符合參賽資格。
主辦單位於8月6日至13日進行第一階段大眾網路票選(佔總成績40%),吸引國內外超過5000人次共襄盛舉,有效票共4837票,投票者共2231人符合抽獎資格(得獎名單詳見總博FB粉絲專頁)。緊接著在8月27日進行第二階段評審審查會議(佔總成績60%),當日即綜合兩個階段的成績完成名次之評定,並依大眾票選結果增列人氣獎,活動網站也在預定公布日8月31日在正式揭曉完整得獎名單。第一名作品獎金1萬元,第二名作品獎金6千元,第三名作品獎金3千元,佳作獎金1千元,人氣獎則有獎品。
本競賽的評審重點與標準如活動網站(簡章)所載,依序為「主題意象切合性、視覺效果及美感、創意前瞻性」。為確認作品原創性,評審團也針對參賽作品與國內外指標性的博物館、美術館及相關機構logo案例進行比對討論;考量到博物館為與時俱進的有機體,博物館群成員館數量未來可能有消長之空間,故非設計的必要元素。評審團表示,以前述原則為前提,參賽作品的辨識度、擴充應用程度即是鑑別成績之關鍵所在。
綜觀本競賽的參賽作品,基本上可歸納為以建築圖像為主、以文字造型為主、綜合圖文等類型。評審委員一致表示,得獎作品的意象明確,設計說明表述完整,可塑性高,實值得作為總博後續進行VIS設計之重要依據,未來若由總博媒合專業設計團隊參與作品的設計調整,可優化logo(含標準字)之辨識度、擴充應用程度,以達致最佳成效。
本次競賽的評審團陣容堅實,9位校內外委員之專業囊括設計、美學、博物館學、博物館行政。名單公布如下:
校內委員2名
陳光華(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研究所教授、圖書館館長兼博物館群總館長)
胡哲明(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、博物館群副總館長、
植物標本館館長)
校外專業委員5名
林曼麗(國立臺灣大學總博物館籌備處諮詢委員、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九
屆董事長、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名譽教授、主持北師美術
館館務)
黃貞燕(國立臺灣大學總博物館籌備處諮詢委員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
教授兼圖書館館長)
謝佩霓(國立臺灣大學總博物館籌備處諮詢委員、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、文化內
容策進院董事、前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)
劉建成(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教授兼藝術學院院長)
宋同正(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系特聘教授兼設計學院院長)
校內學生代表2名
蔡朝翔(臺大學生會特派員,臺大政治四)
吳依潔(臺大研究生協會會長,臺大心理所)